歡迎來到 作文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作文鑒賞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讀《童年》有感
燈光下,翻開了那早已讀過的小說,仔細的讀著,便有了與以前不同的想法。
行云流水般流暢的文筆,看似平靜的述說,卻溢滿了對資本社會的憤怒控訴。黑暗中,小小的身軀在壁櫥中瑟瑟發(fā)抖,聽著外婆被外公毒打所發(fā)出的呻吟聲,如同冬日里的寒風(fēng)一點一點地刺激著他的神經(jīng)。隨著外婆的呻吟外公的罵聲也源源不斷的傳入耳中。幼年的高爾基是多么想去替外婆承受一些苦難啊,可是他并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外婆啊!
舊社會的女人難道就能被肆無忌憚的欺負嗎?難道只有男人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嗎?難道女人就這樣的一無是處嗎?不是的,女人并非是弱者。女人雖不及男人的堅強,理性,但女人的溫柔,樂觀也能使人為之振奮。若說女人不能成大器,那身為一國之君的女皇武則天,以一首詞悲天下的李清照,走在革命前列與敵人頑強斗爭的秋瑾,又給已怎樣的說法呢?雖說男兒好,但女兒也不差。男女是平等的,不僅在今天,在黑暗的資本社會也應(yīng)如此。
輕輕地翻過幾頁,生怕弄壞了那光潔但略顯舊黃的紙張。幼年的高爾基是如此地悲慘。即使在被外公打罵的時候,也不忘隔壁舊閣樓里的新鮮事物。在艱苦環(huán)境中仍然能存有那么可貴的求知欲,這是今天的我們所不能比擬的呀。想起從前曾經(jīng)讀過的一句話,不憎恨任何人也不詛咒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接受一切,力量強勁,可以把一切都化為能源。高爾基變是這樣的人。在今天這良好環(huán)境中成長,卻不曾主動去渴求新的知識,只知道將別人教授的死刻在腦子里,這樣又有什么用呢?小時候的我們也曾指著天空天真地發(fā)問,但是現(xiàn)在……難道時間真的能改變?nèi)藛幔?/p>
再次讀了一遍,想的也與從前不同。《童年》一本略顯單薄的書,雖沒有長篇大論,卻能在只言片語之間給予你振奮的力量。再讀《童年》,收獲的是成長。
努力吧,中國人!——觀《太行山上》有感 (字?jǐn)?shù):1200)
昨天,那是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昨天,這里血流成河、鬼哭狼嚎;昨天,百萬中國同胞在這兒誓死奮戰(zhàn),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隨著“轟”地一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日寇早已對中國這塊“肥肉”野心勃勃,發(fā)動了天怒人憤的侵華戰(zhàn)爭。共產(chǎn)黨朱德、彭德懷、林彪等將領(lǐng)率領(lǐng)的八路軍戰(zhàn)士與日軍做誓死搏斗。第115師師長林彪同志率領(lǐng)全師鎮(zhèn)守平型關(guān)。為給日本皇軍沉重的打擊,戰(zhàn)役經(jīng)過首長們精心策劃,嚴(yán)密部署,戰(zhàn)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斗志高昂,埋伏在太行山上,準(zhǔn)備與日軍一決雌雄。在皇軍主力通過平型關(guān)時,我軍戰(zhàn)士如勢不可擋的洪水般沖下山與敵人廝殺在一起,憤怒的子彈如雹子般地射向敵人。戰(zhàn)士們前赴后繼,奮勇向前,子彈用完了用刀砍,用肉身相搏。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guī)秀在槍林彈雨的摧殘下“凋謝”了,日軍也抱頭鼠竄、狼狽不堪。經(jīng)過與日軍的生死搏斗,我軍終于勝利了。之后,日軍雖然多次進犯,但都被我軍擊退了。這次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強烈遏止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中華人民抗日的決心,為抗戰(zhàn)勝利奠定了基礎(chǔ)。
這次抗戰(zhàn)我們雖然勝利了,但是我們?yōu)榇烁冻隽顺林氐拇鷥r,3500萬中華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間接經(jīng)濟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
電影播映完畢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的腦海里至今還縈繞著那扣人心弦的情景。
“落后就要挨打”,不錯,我國就是因為清代末期政府的腐敗無能,由昌盛走向衰敗。也正是因為清朝的官員腐敗無能,才使早已對中國垂涎三尺的鬼子們敢大舉進犯,明目張膽地在中國的土地上殺人行兇、掠奪財物,使中國跌入谷底。“九一八事變”、“柳條湖事件”、“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人神共憤。那首《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國人民對日寇野蠻侵占我國的憤怒。可也正是因為清政的無能,才使那些胸懷大志的年青人有大展拳腳之地。康有為、梁啟超、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這一路過來,中國早已經(jīng)過了千錘百煉。解放后,為了使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chǎn)黨還是平靜不了,為了停止內(nèi)訌,與國民黨大戰(zhàn)了幾十回,終于使國民黨敗下陣來,倉皇逃跑。原以為中國能從此穩(wěn)穩(wěn)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什么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也隨之而來,解放后的中國仍為世人所唾氣。被外國人取笑為“東亞病夫”,20世紀(jì)40年代,中國連自己生產(chǎn)的汽車都沒有,也因此被外國人戲稱為“萬國汽車展覽會”……
但是,中國并沒有從此一蹶不振,神舟5號、6號載著滿滿中國人上天的夢上空了;從1932年劉長春一個人孤零零地參加奧運會比賽,到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quán),運動員披銀掛金,滿載而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被國際認可,推廣世界,解決了人民溫飽;青藏鐵路的建設(shè)完成結(jié)束了中國高原上沒有鐵路的歷史;南水北調(diào)這項重大的工程如期進行……
回首過去,已成為永久不變的歷史;展望未來,是美好的憧憬。用知識打開心靈之窗,用雪亮的眼睛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切,用充滿智慧的腦袋構(gòu)建未來,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
努力吧,中國人!
【老師點評】:詳略不當(dāng)
讀《黃繼光》有感 (字?jǐn)?shù):300)
在著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中,當(dāng)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有一位叔叔挺身而出,主動請戰(zhàn),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zhàn)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藥用光的情況下,他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他的名字叫黃繼光。這是我前幾天讀的一篇英雄故事《黃繼光》。 讀了這篇故事,我有很多感觸,黃繼光為了保證在天亮前拿下零號陣地,為了取得整個戰(zhàn)斗的勝利,也為了讓我們都過上好日子,獻出了他寶貴的生命,他那舍身為國的精神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當(dāng)時正是許多像黃繼光一樣的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我們才有了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才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xué)習(xí),我們才得以健康茁壯成長。 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不辜負英雄們的鮮血和生命,將來報效祖國。讀張愛玲小說有感 (字?jǐn)?shù):2000)
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頗多,在她們身上隱射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女性獨有的個性以及她們的悲慘的命運。
初讀《半生緣》總覺得曼楨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鴻才害的,質(zhì)問曼璐怎么可以這樣設(shè)計害自己的妹妹。其實,曼路也是很可憐的,為了家里的生計淪落為舞女,但卻不被家人理解,結(jié)婚后又無法生育,才會想讓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應(yīng)該說這是整個社會形態(tài)所迫,社會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無能,當(dāng)然曼楨優(yōu)柔寡斷、委曲求全的個性也是導(dǎo)致這樣一個悲劇結(jié)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鴻才對她的所作所為只是一個開始,但把她推向深淵的卻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認命她的妥協(xié)不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愛她的世均,也間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讓自己不幸福更加讓三個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滿的結(jié)局。如果他覺得難已接受她的失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憶或假象如果當(dāng)年如果向愛人坦白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情形。活著不是為了后悔,曼楨最后對世均說的那一句:“世均,我們回不去了,回不去了。”這句話包含著多少悔恨,多少無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這幸福是屬于她,但現(xiàn)在她失去了這個資格并且是永遠的失去了,人世間最痛苦的莫過于此啊。沒有死去活來的告白,也沒有山盟海誓的轟烈,一切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當(dāng)愛情靜悄悄地到來,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歲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擔(dān)所壓迫,那份堅持與無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讓人幾乎心碎的道白。
張愛玲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不一部悲劇小說,其實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縮影。很多人到老的時候還在后悔“早知當(dāng)年如何如何”,豈知這個后悔也將成為后悔,后悔自己為什么要后悔。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卻《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尾巴。《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fā)比悲劇更像悲劇。張愛玲用她的傳奇故事不顯山不露水地表現(xiàn)著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與狹隘,描寫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虛偽,所謂愛情自私的本質(zhì),對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蘇離婚后寄住母家,錢財被騙,又為兄嫂不容,只得尋求再嫁,苦無姻緣,便搶異母妹妹的對象范柳原,范是個老尖精滑的留學(xué)生。一個不誠娶,一個但求嫁。兩個人都不愚鈍,很有些小聰明,可謂真正的凡人,凡心熱熾。張愛玲站在白流蘇的背后,讓兩個人的靈魂躍上紙面,斗來斗去。白流蘇大家閨秀般的矜持,不時挑逗,范柳原窮形盡相,甚至挪用詩經(jīng)里:“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老”來做假。滿篇你來我往的小技巧。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以一個城市的陷落為代價而換取一段感情的最終結(jié)果看似壯觀但其實又如何呢?也許張愛玲從來不認為愛情是可靠的,愛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點綴本無什么大不了,兩個人因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灑脫,突然間發(fā)現(xiàn)兩個人在一起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溫暖,于是就有了傾城之戀。他們最終結(jié)合在一起了,可是張愛玲卻不說是愛情發(fā)展到婚姻的自然結(jié)果,反而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這其中充滿了悲劇意味。那時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悲劇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蘇雖然自私,小家子氣,但是也還情有可原。
其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也是另一種世事動亂吧,愛情也像《傾城之戀》里面的男女主角樣,茍合著。
張愛玲筆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這恰是生活的真實,人性的自私、卑瑣、冷漠、虛偽、扭曲,甚至幾乎病態(tài),在其筆下一覽無遺。《金瑣記》里那個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樂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爛的空氣埋葬。
在文章的一開頭,是通過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時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看到,曹七巧很可憐。如文章中寫到“鳳蕭道:‘你是她陪嫁來的么?’小雙冷笑道:‘她也配!’”丫頭即如此輕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與姜家并不算門當(dāng)戶對,且當(dāng)初是以“姨太太”娶進門……而且她的丈夫是個軀體殘疾,“沒有生命意義的”姜家二少爺,對于一個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堅持下去么?還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罷!我也慣了。我進你們姜家的門……誰見我的情來?誰有半點好處到我頭上?”這樣的環(huán)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達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運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從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貴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別人(確切的說是她親身兒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親骨肉,因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觸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來獲得快感。如小說中說道“有時她也覺得犧牲得有點不值得,暗自懊悔著,然而也來不及挽回了。她漸漸地放棄了一切上進的思想,安分守己起來。她學(xué)會了挑是非,使小壞,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時的跟怒親慪氣,可是她的言行舉止越來越像她的怒親了”。再如兒子,她以給長白娶媳婦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讓兒子與一個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樂。她處處親近長白,要長白給她燒煙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婦被殘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鴉片煙自殺了。其實,人性中本來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現(xiàn)的姿態(tài)完全就由它所處的環(huán)境而決定,在一個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發(fā),時刻體會到愛意的人,才有能力將愛傳遞下去,而在被壓抑被摧殘的環(huán)境中,人性中惡的一面被煽動起來,一個處于充滿危機、敵意氣氛中的人,怎么會具有愛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衛(wèi),而自衛(wèi)的方式也是具有攻擊性的。所以,當(dāng)張愛玲在塑造曹七巧這個人物時也許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這個使人變成鬼的社會吧。
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華,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生活獨有的詮釋,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萬千風(fēng)貌述諸于文字留給后人品味與感悟,她筆下的女性形象,風(fēng)情萬種,性格各異,但又都是在那個時代中特有的產(chǎn)物,她們的命運跌宕起伏,讓人揪心,充滿著幾許無可奈何,總激起讀者的幾許長嘆。她就是張愛玲,永遠的張愛玲……
快搜